云
CLOUD
地形云的形成
气流在移动过程中遇到山地,沿山坡抬升凝结成云,这种因地形抬升而形成的云称为地形云。其中极具观赏价值的主要有三种:被强风吹离山峰的旗云,在山顶形成的帽状云,以及在背风坡形成的荚状云。地形云在高大、耸立、周围平坦的山区更容易形成,而且显得更为壮观。
地形云的类型
(1)旗状云:气流沿迎风坡爬升时,迎面遭遇强风,被强风阻挡,不得不“掉头”,形成反向吹往迎风坡的旗状云。
(2)帽状云:当气流上升到峰顶,周围气流很稳定,上升气流在峰顶冷却至饱和时,云像一顶大帽不偏不倚地“戴”在山顶上,形成几乎静止不动的帽状云。
(3)荚状云:山区气流越过山峰,可激发出地形重力波,在背风坡,受波状气流影响,水汽遇冷凝结形成荚状云。
//经典试题习题链接
(·咸阳模拟)在全球范围内,云层分布面积、纬度或高度的变化将影响全球的温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低空云能遮挡入射阳光(强于云层的温室效应);高空云能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强于云层的削弱作用)。研究发现,自年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云层多少没有明显变化,但高空云升高(云层厚度和成分无明显变化)、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的趋势明显。据此完成1~3题。
1.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表明( )
A.极地东风减弱
B.中纬西风减弱
C.低纬信风减弱
D.副热带高压减弱
2.高空云升高较明显的季节及其气候效应是( )
A.夏季、变冷
B.夏季、变暖
C.冬季、变冷
D.冬季、变暖
3.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将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
A.中低纬度增多,高纬度也增多
B.中低纬度减少,但高纬度增多
C.中低纬度增多量大于高纬度减少量
D.中低纬度增多量少于高纬度减少量
1选A,2选B,3选C。
第1题,由于全球变暖,两极地区与中纬度地区热量交换活动减弱,相应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弱,极地东风风力减弱,从而导致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故选A。第2题,由材料可知,高空云能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强于云层的削弱作用),使得大气保温作用更加明显。夏季由于太阳辐射量大,高空云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使得空气温度上升,空气对流活动更加强烈,高空云升高较明显。故选B。第3题,由材料可知,低空云能遮挡入射阳光(强于云层的温室效应),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使得高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中纬度地区由于低空云数量减少,对太阳辐射量的削弱作用减弱,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增加;同时中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于高纬度地区,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中低纬度增多量大于高纬度减少量,故选C。
云瀑是流云在垂直方向上的一种动态景观,流云顺地表溢出,沿山岭向下翻腾,落到半山腰又猛地收住,犹如天河倾泻,气势磅礴。四川盆地,尤其是川西地区,是云瀑景观发现的中心区域。据此完成4~6题。
图1
图2
4.云瀑常常出现的时间是( )
A.晴朗的白天
B.晴朗的早晨
C.湿润的白天
D.湿润的早晨
5.云瀑形成的主要条件有( )
①潮湿气团②干燥气团③无风
④有风⑤地形⑥重力
A.①③⑤
B.①③⑤⑥
C.①④⑤⑥
D.①④⑤
6.与川西地区云瀑景观多发的原因无关的是( )
A.河网交错,水汽充足
B.气候复杂,天气多变
C.群峰纵列,峡谷纵横
D.植被茂盛,种类丰富
4.D 5.C 6.D
第4题,云瀑是云密集形成瀑布的形态,湿润的天气水汽充足,早晨气温较低,水汽易凝结,故云瀑常常出现在湿润的早晨,D项正确。第5题,水汽充足形成潮湿气团,被风吹送至地形起伏变化的地方,气团抬升、遇冷凝结形成云雾,顺着风向翻过山岭,受重力因素影响跌落,形成云瀑。第6题,川西地区气候湿润,河网交错,为云瀑形成提供了水汽;该地气候复杂,天气多变,气流运动强烈,为云瀑形成提供了动力;由图可知,该地靠近横断山区,群峰纵列,峡谷纵横,地形起伏大,为云瀑形成提供了地形条件;植被茂盛、种类丰富与云瀑形成关系不大。
(·全国高三月考)下图是年11月份,某网友在飞机上拍摄的秦岭照片。图中秦岭一侧晴空万里,另一侧却云层翻涌,令人叹为观止,一度爆红网络。据此完成7~8题。
7.关于图中云雾翻涌的一侧表述正确的是()
①位于秦岭以南②位于秦岭以北
③冷暖空气相遇形成云雾④暖空气抬升形成云雾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8.假设秦岭消失,同时期内L线可能()
A.消失B.北移
C.南移D.位置不变
7.B8.C
第7题,图中云雾翻涌是因为暖湿气流受秦岭的阻挡,气流沿山坡抬升形成的,秦岭的南坡纬度低是暖气流一侧,北坡是冷气流一侧,因此云雾翻涌的一侧位于秦岭以南,①对,②错;秦岭阻挡了冷暖空气相遇,③错;秦岭阻挡了南侧暖空气北上,气流被抬升形成云雾,④对;故选B。
第8题,图示时间为11月份,此时亚欧大陆受蒙古高压控制,冷气团势力强,若没有秦岭的阻挡作用,冷空气会南下,与暖气团相遇,迫使暖气团被迫抬升,形成云雾,所以同时期L线可能南移,选C。
(·山东淄博市·高三一模)云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混合组成的漂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年1月6日,我国云南西部横断山脉地区上空一道一道的云层如同“薯条”纵向平行状态排列,看上去十分奇特(下图中白色为云层)。据此完成9-10题。
9.与我国其他区域相比较,该区域容易形成“薯条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季风B.河流
C.植被D.地形
10.仅考虑山谷风的影响,该区域“薯条云”发生时间、位置、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A.白天山谷上空山风
B.白天山脊上空谷风
C.夜晚山脊上空山风
D.夜晚山谷上空谷风
9.D10.B
第9题,云层是水蒸气遇冷凝结的产物,横断山脉地区山河相间分布,这种地形中,潮湿的空气先是被高耸的山脉抬升得足够高,这样一来水蒸气抬升变冷就会冷凝形成云,但空气一旦经过山脊后,就会在海拔很低的河谷下沉,气团在下沉时升温,从而阻止云层的形成,直到另一山脊将空气再次强迫气团上升,如此循环最终形成了整齐排列的云层,即薯条云,D对。其他不是横断山区的特有因素。故答案选D。
第10题,云层的形成需要气流沿山坡抬升到高空,由谷风带动。由于白天吹谷风,且在山脊上空遇冷凝结成云,B对。故答案选B。
(·成都三诊)“旗云”为珠穆朗玛峰上的一种奇观,因出现时其形如旗,被称为“旗云”。旗云是由对流性积云形成,可根据其飘动的位置和高度,来推断峰顶风力的大小,从而决定是否适合登山。珠穆朗玛峰m以下被冰雪覆盖,m以上由于高空风大,山坡陡峭,降雪不易堆积,多为碎石坡面。下图示意珠峰旗云成因及景观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下列大气现象的成因与“旗云”差异最大的是( )
A.山谷风B.东亚季风
C.湖陆风D.盛行西风
12.依据旗云的飘动方向判断,下列现象最合理的是( )
A.旗云上扬利于登山
B.旗云上扬对流弱
C.旗云平飘利于登山
D.旗云平飘风力弱
11.D 12.A
第11题,“旗云”和山谷风、东亚季风以及湖陆风的成因相似,都与热力性质有关;盛行西风是动力原因形成的,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与热力原因联系不大,故选D项。第12题,因珠峰海拔高,其受高空西风影响明显,若旗云上扬,表明对流运动强,高空风小,利于登山,旗云平飘,表明对流运动弱,高空风大,不利于登山;又因m以下的珠峰表面被冰雪覆盖,m以上到峰顶为碎石面,故旗云上扬时,地表温度较高,风力小,利于登山。故选A项。
(·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高三开学考试)年5月27日,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队员成功登顶,顺利开展各项峰顶测量工作。珠峰顶常飘浮着形似旗帜的乳白色烟云,仿佛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被称为“旗云”(下图)。珠穆朗玛峰m以下被冰雪覆盖,m以上由于高空风大,山坡陡峭,降雪不易堆积,多为碎石坡面。读图,据此完成13~15题。
13.珠峰高程测量队选择在5月攀登珠峰的主要原因()
A.风季雨季交替,风雪较少
B.白昼时间变长,利于攀登
C.气温较高,减少冻伤风险
D.积雪较少,雪崩概率较小
14.“旗云”多在()
A.阴雨天出现
B.日出前后出现
C.晴朗白天出现
D.晴朗夜间出现
15.据图可知,“旗云”飘动的位置()
A.越向上掀,高空风越大
B.越向下倾,高空风越小
C.与太阳辐射的强弱有关
D.越向下倾,不易登山
13.A14.C15.D
第13题,10月到次年的3月是珠峰的风季,6月到9月是珠峰地区的雨季,4、5月份处于风季和雨季交替的短暂时期,风雪天气相对较少,而5月的天气一般优于4月,所以5月常被视为攀登珠峰的最佳时间,A正确。5月到6月,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北半球白昼变长,因此6月昼长更长,B错误;北半球陆地7月气温较高而不是5月,C错误;温度越高,积雪越少,因此7月的积雪会更少,D错误。
第14题,旗云的形成与石面温度升高,气流沿坡地上升后冷却凝结,在峰顶位置受到西风的吹拂有关。晴朗的白天,此时碎石增温快,易形成沿坡地上升的气流,选C选项。
第15题,旗云的形成主要是碎石面气温高,导致气流沿坡面爬升到峰顶位置,受到西风吹拂,因此形成类似旗状的云。越往上掀,说明向上的对流越强,高空风速比较小,A错;越往下倾,说明高空的风力比较大,不利于攀登,B错误D正确。云飘动的位置,主要跟高空风力大小及碎石面的受热情况有关,C项错误。
(·潍坊二模)气流在移动中遇到山地,沿山坡抬升凝结成云,这种因地形抬升而形成的云称为地形云,极具观赏价值的地形云主要有旗云(图一)和帽状云(图二).据此完成16~17题。
16.旗云和帽状云形成的大气环境分别是()
A.气流强劲气流强劲
B.气流稳定气流稳定
C.气流稳定气流强劲
D.气流强劲气流稳定
17.帽状云多出现在()
A.平坦的高原
B.低缓的丘陵
C.孤立的高山
D.连绵的群山
16.D17.C
第16题,由图4可知,气流顺迎风坡爬升时迎面遭遇强风被强风阻挡,不得不‘掉头’,形成方向吹往迎风坡的旗云,且云层上空为上行空气,因此形成旗云时气流强劲,不稳定;由图5可知,气流顺迎风坡爬升,在翻越山峰时,在峰顶冷却饱和又加上周围盛行下行气流,气流稳定,因此几乎静止不动,形成帽状云,故D对。第17题,由材料可知,帽状云是地形云的一种,因地形抬升而形成的,因此平坦的高原和低缓的丘陵,都达不到水汽抬升而凝结成云的条件,故A、B不对;连绵的群山,高差不大,高空气流易变得紊乱,不易形成稳定气流,自然就很难形成帽状云,故D不对;孤立的高山,气流被山体抬升,在山顶附近,大气温度和相对湿度正好达到气流凝结高度,加上山顶气流稳定,众多条件下形成帽状云,故C对。
(·黑龙江道里·哈尔滨三中)气流顺着一座高耸、孤立的山峰抬升凝结成云,稳定在山峰顶部不动,像大帽一样戴在山顶上的这种特殊的地形云被称为帽状云。下图为某摄影师于夏季拍摄到的帽状云带在雪山顶上的奇特画面,据此完成下面18题。
18.能正确表达帽状云形成条件的是()
A.
B.
C.
D.
18.C
在山峰顶部处,上升气流逐渐冷却,再遇到下沉气流,云体才不会继续向上发展,再有稳定无风的环境,才可以让帽状云“稳定在山峰顶部不动”,因此C正确,A、B、D错误。
帽子云是自然界的一个奇异现象,其云彩外形像一顶造型奇特的帽子。气象谚语有“有雨山带帽,无雨山半腰”的说法,下图是拍摄的景观。据此完成19~20题。
19.“无雨山半腰”景观的出现是因为()
A.雨过天晴,大气水汽含量高,更容易达到过饱和
B.天气晴朗,大气保温作用弱,近地面水汽冷却凝结
C.暖湿大气受地形阻挡,被迫抬升,在半山腰冷却凝结
D.天气晴朗,海陆风强烈,海洋水汽在陆地上空冷却凝结
20.山顶帽子云的形成原因是()
①强烈谷风上升,山顶处产生云团
②高空下沉气流,阻挡云团
③气温迅速升高,大气对流强烈
④山风强烈,导致云团稳定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19.B20.A
第19题,气象谚语“无雨山半腰”的意思是云出现在山腰就是没雨。而不是雨过天晴,故可排除A项;这种距离地面很低的云实际上与雾的区别不大,是在山区晴朗的夜间,由于大气保温作用弱,近地面水汽冷却凝结形成的低云,故B项正确;暖湿大气受地形阻挡,被迫抬升,冷却凝结可形成地形雨,故排除C项。出现在半山腰的云与海陆风关联性不大,故可直接排除D项。
第20题,帽子云是由于气流上升到山顶附近后,水汽凝结形成的云,大气稳定的状况下聚集在山顶四周,在高空受到下沉气流的影响,形成帽子状。若大气对流强烈,在云生成后,会迅速向高空发展,故③错;若山风强烈,则不会形成云,故④错。所以排除③④,A项正确。
(·湖南选择考)小海坨山位于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建有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滑道落差近米。冬季,小海坨山半山腰常出现一定厚度的低云,且停留时间较长,对滑雪赛事有一定影响。研究表明,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与爬坡湿润气流的相互作用是促进半山腰云形成的关键因素。下图示意小海坨山及附近地形。据此完成21~23题。
21.半山腰云主要分布在小海坨山主峰及山脊的( )
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南方
D.西北方
22.与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气团相比,上部气团性质偏( )
A.暖干
B.暖湿
C.冷干
D.冷湿
23.为了赛事的顺利进行,气象部门预报半山腰云最需要精准观测滑雪场附近的( )
①相对湿度
②气压变化
③气温水平分布
④气温垂直分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1选B,22选A,23选C。
第21题,根据题意,半山腰常出现一定厚度的低云是因为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与爬坡湿润气流的相互作用,从图上来看,小海坨山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较大,而东南侧靠近渤海,有较多的水汽,所以小海坨山主峰及山脊的东南侧为西北季风的背风坡,下沉气流容易与爬坡的暖湿气流相互作用,形成半山腰云。第22题,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气团是湿润气流,上部是冬季风的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干气团下沉增温,故上部气团性质偏暖干。第23题,半山腰云是水汽凝结形成,只有当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达到过饱和,才有可能成云,因此气象部门需要精准观测滑雪场附近的相对湿度;由上题分析可知,半山腰云形成时,上部气团较暖干,下部气团较冷湿,该地会出现逆温现象,因此气象部门需要精准观测滑雪场附近的气温垂直分布;半山腰云出现时当地的气压和气温水平分布没有明显特征,因此不是气象部门最需要精准观测的数据。
(·山东滨州市·高三一模)当空气流经某些山峰,会形成波状气流,空气中的水分凝结成美丽的荚状云,其中间厚、边缘薄,云块呈豆荚状。荚状云形似飞碟,它能与山峰相伴而存,成为奇观,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7-8题。
24.能示意荚状云现象的是()
25.谚语:“连日多阴沉,忽现豆荚云,云往西边去,雨雪定来临”能反映荚状云形成的条件是()
A.风向多变B.水汽丰富
C.气温较低D.气压较高
24.A25.B
第24题,荚状云又称飞碟云,是指一种状如飞碟云形,以透镜形状出现在高空,通常形成于顺风的右侧。如图所示,BD两图荚状云都是出现在左侧,B、D错误。C图并不顺风,C错误。A图云形成于风向的右侧,A正确。故选A。
第25题,当稳定的潮湿空气在山区或山脉间流动时,一系列大型的背风波就可能在顺风方向形成。如果温度在波峰处下降或低于露点,空气中的水分就会凝结,形成荚状云。由于潮湿的空气会流向谷底形成槽波,云就会蒸发成水蒸气。在某些情况下,一连串的荚状云会像洪峰一样连续的波,形成所谓的“波云”。“波系统”造成大规模的空气立式流动,并可能产生足够的水蒸气凝结造成降水。因此谚语中荚状云形成的条件是“水汽丰富”。B正确。
气流在流经山丘时,低层密度较大的空气被迫抬到高处。在越过山顶后,由于失去山的支撑,这些密度大的空气仍向下运动,等到达原来空气的高度时,因为惯性的关系还会继续向下运动,但此时空气已经进入到密度较大的环境中了(因为大气密度是随高度而成指数减少的),于是向上的浮力又使之向上运动。当上升气流使空气绝热冷却而形成云时,如果又遇到下降气流的阻挡,其边缘部分就会因下降气流而逐渐变薄,这样便形成了荚状云。而这种上下交替的周期性运动就是重力波运动。
知识链接:看云识天气
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移速、厚薄、颜色等的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我们在这里将这些有关“看云识天气”的谚语汇总在一起,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留心作一些观察对照。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钩钩云指钩卷云,这种云的后面,常有锋面(特别是暖锋)、低压或低压槽移来,预兆着阴雨将临;
“炮台云,雨淋淋”:炮台云指堡状高积云或堡状层积云,多出现在低压槽前,表示空气不稳,一般隔8-10小时左右有雷雨降临。
“云交云,雨淋淋”:云交云指上下云层移动方向不一致,也就是说云所处高度的风向不一致,常发生在锋面或低压附近,所以预示有雨,有时云与地面风向相反,则有“逆风行云,天要变”的说法。
“江猪过河,大雨滂沱”:江猪指雨层云下的碎雨云,出现这种云,表明雨层云中水汽很充足,大雨即将来临。有时碎雨云被大风吹到晴天无云的地方,夜间便看到有像江猪的云飘过“银河”也是有雨的先兆。
“棉花云,雨快临”:棉花云指絮状高积云,出现这种云表明中层大气层很不稳定,如果空气中水汽充足并有上升运动,就会形成积雨云,将有雷雨降临。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灰布云指雨层云,大多由高层云降低加厚蜕变而成,范围很大、很厚,云中水汽充足,常产生连续性降水。
“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根据云的移动方向来预测阴晴,云向东、向北移动,预示着天气晴好;云向西、向南移动,预示着会有雨来临。云的移动方向,一般表示它所在高度的风向。这一谚语说明,云在低压内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它适用于密布全天、低而移动较快的云。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鱼鳞天指卷积云,出现这种云,表明高层大气层不稳定,如果云层继续降低、增厚,说明本地区已处于低压槽前,很快会下雨或刮风。
“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鲤鱼斑指透光高积云,往往处在由冷变暖的变性高压气团控制下,云层如果没有继续增厚,短期内仍是晴天。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指太阳落山时,西方地平线下升起一朵城墙似的乌云接住太阳,说明乌云东移,西边阴雨天气系统正在移来,将要下雨。一般来说,如接中云,则当夜有雨;如接高云,则第二天有雨。但如西边的乌云呈条块状或断开,或本地原来就多云,那就不是未来有雨的征兆了。
“西北开天锁,明朝大太阳”:指阴雨天时,西北方向云层裂开,露出一块蓝天,称“天开锁”。这说明本地已处在阴雨天气系统后部,随着阴雨系统东移,本地将雨止云消,天气转好。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指春、夏时节,雨天的中午,云层裂开,太阳露一露脸,但云层又很快聚合变厚,这表明本地正处在准静止锋影响下,准静止锋附近气流升降强烈、多变。上升气流增强时,云层变厚,降雨增大;上升气流减弱时,云层变薄,降雨减小或停止;中午前后,太阳照射强烈,云层上部受热蒸发,或云层下面上升气流减弱,天顶处的云层就会裂开。随着太阳照射减弱,或云层下部上升气流加强,裂开的云层又重新聚拢变厚。因此,“太阳现一现,常预示继续阴雨”。这句谚语和“太阳笑,淋破庙”、“亮一亮,下一丈”等谚语类同。
“日落射脚,三天内雨落”:指太阳从云层的空隙中照射下来,称“日射脚”,傍晚出现日射脚,说明对流作用强烈,预示有雨。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早晨东方无云,西方有云,阳光照到云上散射出彩霞,表明空中水汽充沛或有阴雨系统移来,加上白天空气一般不大稳定,天气将会转阴雨;傍晚如出晚霞,表明西边天空已放晴,加上晚上一般对流减弱,形成彩霞的东方云层,将更向东方移动或趋于消散,预示着天晴。
“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指的是久晴之后出现雾,说明有暖湿空气移来,空气潮湿,是天阴下雨的征兆;久阴之后出现雾,表明天空中云层变薄裂开消散,地面温度降低而使水汽凝结成辐射雾,持到日出后雾将消去,就会出现晴天。
在暖季的早晨,如天边出现了堡状云,表示这个高度上的潮湿气层已经很不稳定,到了午间,低层对流一旦发展,上下不稳定的层次结合起来,就会产生强烈的对流运动,形成积雨云而发生雷雨。所以有“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的谚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