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quo一个巴掌拍不响ldquo

白癜风在哪家医院治疗最好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5463631151829105&wfr=spider&for=pc

最近,又有一位中国留学生在外失联。

警方透露,这位17岁的留学生MeiChen(陈梅,音译)自17日离开住所后,先是从斯卡伯勒去往约克,随后又搭上另一辆从约克前往伦敦的火车。

至于千里迢迢地去见谁,据陈梅的寄宿家庭称,她之前曾提到过去伦敦,与一个不相识的网友见面。

于是,人还没找到,网友们又可怜、可恨地数落起受害者:

还有人由点及面,集中表达了对整个留学生团体的强烈批判:是家里有钱花不掉吗?是中国不够地大物博吗?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够温暖呢?怎么非要跑到资本主义地盘上找罪受?!

这种“受崇洋思想蛊惑”的论调,也同样出现在“中国留学生纪欣然遇害案”、“加拿大中国留学生遭肢解案”、“中国女留学生在英被外国男友殴打致死案”以及“江歌案”、“章莹颖失踪案”……

仿佛所有的受害者都是自轻自贱,咎由自取。

好在这次比较幸运:今早传来消息,失踪的姑娘已经好好地回来了。

实际上,不管发生什么事,总有人能开启上帝视角,抛弃具体语境,从受害者身上找Bug。

—“女研究生被骗万。”

—“国内书呆子的范本,人傻钱多的又一佐证。”

—“求爱者19楼扔下女孩。”

—“如果是面对不喜欢的人纠缠我,我肯定早早拉黑让他找不到我。”

—“被男朋友家暴致死。”

—“被打了还不分手,留着作死。”

就连难以从品行和行为找出“瑕疵”的蓝色钱江纵火案的受害者,人们也能从一个奇异的角度捅进一刀:

—“这是要拿家人的命换钱吧?”

受害者

不沉默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你们的话,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某些吃亏之人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否则要么被你们喷死,要么被你们笑死。”

——鲁迅

这种“受害者有罪论”的心理究竟因何而来,“公平世界理论”给出过解释。

美国心理学家MelvinLerner曾经设计了一个实验。他让参与实验的人观察“他人犯错遭受电击”的过程,结果发现,当被试者发现自己对他人遭受电击无能为力时,就会开始贬低受害者,而且被试者贬低受害者的程度和受害者遭受电击的程度成正比。

实验者认为,这是因为他人的受苦和自己的无助会挑战他们心中“公平世界假设”建立起来的安全感和控制感。

虽然理智状态下,大多数人会质疑“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的科学性,但免对伤害事件,人们还是会搬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理论,以缓解汹涌而至的无助感和焦虑感。

而且人有“归因”的本能,坏事发生这个“果”,一定对应着某个“因”——要么坏人太坏,要么受害者自己有问题。前者是不可控的,而后者仿佛“吾日三省吾身”就可以规避。

于是人们开始从从受害者身上总结经验教训:

“如果她不大晚上的独自出门,就不会被尾随。”

“如果他多上点心,孩子怎么会被人拐走?”

“如果他们态度好点,就不会被人打骂。”

我们抱着“下一个受害者肯定不是我”的想法,在一句又一句的“如果”中,将矛头指向受害者,把后背暴露在危险中。

所谓“身上有屎狗跟踪”,可有时候恶狗伤人,只是因为它是条“恶狗”而已。

—“你不惹他,他能欺负你?”

谁还没被“受害者有罪论”怼到心梗过?

碟子们赶紧戳本期《飞碟启示录》了解一下吧~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diea.com/fdqc/112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