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琴:懂得欣赏老歌的人,才是真正对生活有感悟的人,是真正热爱生活的人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蔡琴(一)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蔡琴之音乐散文诗《机遇》!
年,一张唱片悄然问世,尽管当时市场上并没有激起太大风浪,却在历经岁月洗礼之后成为经典。
蔡琴(TsaiChin),年12月22日出生于台湾高雄市,祖籍湖北沔阳(今仙桃),中国台湾女歌手、歌舞剧演员、主持人。
早在“海山唱片”时期的《不了情》开始,蔡琴已经开始涉略翻唱领域主打民歌歌路,但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体系,年签约“飞碟唱片”显然想把蔡琴往更为大气的歌伶上定位。
但直到年加盟“飞碟唱片”的第二张专辑《老歌》开始,才是蔡琴真正翻唱体系的开始。
当时“飞碟唱片”的老板,正是民歌手出身的吴楚楚,在厂牌的发展理念上,吴楚楚一直强调去民歌化。正是这样的理念主导,成就《老歌》颇具底蕴的选曲,以及稳重的编曲,让乐风影响到了蔡琴的演唱和发音,从而逐渐树立起那种低回沉稳的人声体系。
85年,蔡琴芳龄28,恰是人生最好的年华,《老歌》成为蔡琴演唱风格重要转折的标志。
后期“新世纪”再版的SHM版本侧标上,把《老歌》这张专辑,定义为“首张华语发烧天碟”,这定调似乎有点不妥,但妥妥的是,《老歌》确是蔡琴第一张被做成发烧唱片的专辑,也是华语流行乐坛最早一批人声“发烧”唱片,没毛病。
《老歌》还是蔡琴音乐生涯里,版本最多、堪称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一张专辑。能在蔡琴世界里,和《老歌》拼版本数量的,可能也就只有《民歌蔡琴》和《遇见》(蔡琴鲍比达)了。
同时《老歌》也是一张很难驯服的唱片,发行过有据可查的重量级版本不下数十种,有三洋首版UR-、三洋B版、三洋C版、24K金日本SONY版、飞碟头版烫金蝶、银圈碟、HDCD、LPCD45、XRCD2、XRCD24、K2HD、HQCD、AMCD、SACD等争奇斗艳,各有千秋。
从HI-FI发烧友的角度来看,用《蔡琴老歌》来试音无可厚非,因为无论评价什么音响器材,最终的HI-FI准则就是要看它们是否能表达出情感。
音响发烧友,如果不收藏几张蔡琴的碟片煲机试音,那真是伪大了,而收藏蔡琴却不知《老歌》,同样也是不识货的标志。毕竟,《老歌》是《CD圣经》力荐的唱片,也是华语流行乐一极具代表性的人声发烧唱片,至少在女声领域,排位绝对靠前。
9.2分,自诩文艺的豆瓣,对蔡琴玩了一把人云亦云的致敬,但归类为爵士也是终究装的不像
《老歌》作为“飞碟唱片”早期出品,制作人由老板吴楚楚亲自担纲,这也是他继《此情可待》之后,再度出任蔡琴专辑的制作人。制作范围还包括了选歌、定位等等后期被归为策划的环节,而音乐具体录制细节,则完全交给了编曲人陈志远。不同的是飞碟“四巨头”的陈志远、郭宗韶和黄瑞丰都在,但吉他手却从游正彦换成了张日盛。专辑的和声阵容也很强大,除了马丽华之外,还包括了“飞碟唱片”的老板吴楚楚,以及为黄莺莺创作了《只有分离》的曹俊鸿。
而曹俊鸿在一年前的《此情可待》里,也曾经给蔡琴写过《塔里的女人》这首歌,但因为这次是一张老歌翻唱专辑,不需要再作曲写歌,所以安排了和声这个工作。
虽然在后来误打误撞成为了一张发烧唱片,但《老歌》从一开始,其实并不是冲着发烧去的,所以在编曲和制作上,也仅仅只是在四大件的基础上,加入了长笛和弦乐,相比起后来动辄海外录音、大型弦乐团、各种异域乐器融合的大排场,《老歌》的制作可以说是极简的。
但正是这样的极简造就它的独特,成为历史上华语乐坛影响力最深的发烧专辑之一。
:
01.痴痴的等
02.寒雨曲
03.落花流水
04.是梦是真
05.总有一天等到你
06.三年
07.诉衷情
08.红泪
09.一年又一年
10.恨不相逢未嫁时
但《老歌》这张专辑,最开始可真不是冲着发烧专辑去录制的。
专辑的制作人、同时也是“飞碟唱片”创始人兼老板的吴楚楚,在专辑内页的“制作人的话”里,已经说的很清楚——
“在制作这张专辑的时候,我们的基本理念就是:把一些古老而优美的歌曲,藉着现代的音乐手法加以重新诠释。我们不愿意“复制”老歌,我们也不愿意只是‘再现’同样的旋律,我们希望能将这些三、四十年前的美好的旋律,注入属于80年代的新生命。”
吴楚楚还说:“这是‘飞碟’第一张老歌专辑,我们希望它是至今最好的一张,我们会继续努力,呈现您更好的!”
此处应该有掌声,献给吴楚楚,也献给那个带有“飞碟唱片”Logo印迹的美好的八十年代!
除此之外,专辑还整理了慎芝之前发布在《时报周刊》的文字,作为为什么要发行《老歌》这张专辑的补充说明。
慎芝,是当时台湾地区的著名主持人和词人。像邓丽君的《我只在乎你》、张学友国语版的《月半弯》等等经典作品,就都是慎芝的填词作品。
不过,有吴楚楚和慎芝“发言稿”的内页,只见于早期台湾“飞碟唱片”版和香港“永恒唱片”版的磁带及黑胶。
可能是因为出于成本的考虑,“飞碟唱片”在发行《老歌》专辑的CD版本后,却将这两篇重要的文献都给抽走了。这也让许多早期的专辑,只有从最初的黑胶版本中,才能找到最详尽和准确的信息。
更为要命的是,《老歌》这张专辑在CD化后,在歌曲简介的文案上还有一处缺失:在《老歌》的诸多CD版本内页里,《痴痴的等》这首歌曲简介,却一直是片空白。
这张专辑原本的企划,就是要让现代人重新认识经典,所以也为每首歌曲,都做了一个详细的歌曲说明介绍。但因为源头的日本三洋首版,当年在设计内页时,漏排了《痴痴的等》这首歌曲的介绍,以至于之后从三洋B版、C版到“飞碟唱片”烫金版,以及现在“华纳唱片”再版等等版本,一路没有了下去。
原见于磁带版本《痴痴的等》简介:
“这一首《痴痴地等》是林黛主演的电影《蓝与黑》的插曲。一遍就长达五十四小节慢节奏的抒情歌,哀哀怨怨、动人之极。
《痴痴地等》与《不了情》属于相同的两位作者,陶秦与王福龄。所以,从两首歌之中,我们可以隐约感觉到,它们有着相似的风貌与气息。“
本辑十首歌之中,竟有七首是姚敏作曲”,而整张专辑的黑胶和磁带介质,更是整个B面全是姚敏的歌曲。这未必说明制作团队在选歌上对姚敏情有独钟,而是一旦将时间定位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时,姚敏就是一个怎么都绕不开的名字。
在国语歌曲时代,陈歌辛、黎锦光、严折西等等,都是比较重要的创作者,而在这些创作者中,姚敏更是创作量最大的一位。
尤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他和妹妹“银嗓子”姚莉南下香港发展,又迎来了事业第二高峰,像《情人的眼泪》、《春风吻上我的脸》、《站在高岗上》等,就都是他在移居香港后的创作,这也延伸了姚敏的作品影响力。
专辑中的《恨不相逢未嫁时》,就是姚敏写于上海时期的作品。这首歌曲在当时流传的过程中,于作词人一栏里,或署名金成,或只写了佚名,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是谁写的如此让人刻骨铭心的好词。《恨不相逢未嫁时》显然是借用了唐代诗人张籍《节妇吟》中的名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实际上署名金成的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国语歌曲时代另一个优秀的音乐人陈歌辛。蔡琴这张《老歌》专辑中,还选了一首姚敏作曲、李香兰演唱的作品《三年》。
《三年》是电影《一夜风流》的插曲,一段“自古多情空余恨的故事”,在李香兰的演绎之下,听来让人肝肠儿寸断。无论是《恨不相逢未嫁时》还是《三年》,李香兰的版本于现在听来,可能会让很多人不适应,因为受到西洋正规声乐教育的她,在演唱中常会融入一些美声的唱法。而蔡琴版的《三年》,显然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磁性醇厚的女中音,精准、干净、通透,人声既有包裹感,而且有很强的渗透性。
《老歌》时期的蔡琴,还保留了很多的烟火味。
在专辑的七首姚敏作曲作品中,《红泪》和《一年又一年》都是陈蝶衣填写的词。而另一首署名陈式填词的《诉衷情》,这个陈式,也是陈蝶衣的另一个笔名。
专辑中还有一首陈蝶衣填写的作品,就是《寒雨曲》。
《寒雨曲》整首歌曲,只有十六个小节、六十二个字,旋律中有着很浓的东瀛味道,萧东山的长笛加黄瑞丰的鼓点,同样有意识的向演歌风格靠近。而这首歌曲的作曲,署名虽然是夏端龄,但夏端龄其实是一个音译名字,源自用粤语发音的日语服部二字,因为这首歌曲的作者,就是服部良一。
服部良一在当时也是从日本到上海发展的音乐人,因为看中姚敏身上的音乐潜能,所以就收了姚敏作为自己的入室弟子。而姚敏在服部良一这里,也学到了许多东西融合的一些技巧,对于他后来的创作,可以说是获益良多。《寒雨曲》这首歌曲在由陈蝶衣填写中文词后,由潘秀琼首唱。之后的不同时代,凤飞飞、陈淑桦、李茂山、韩宝仪等歌手都翻唱过这首作品。而蔡琴这个版本无疑最佳,不仅唱出了“濛濛的寒雨”感,也唱出了歌曲里的“朝朝暮暮”感,怨而不伤、只留怅惘。
老歌,是时代的记忆,是时间的珍藏……不是谁都能驾驭老歌的,蔡琴的嗓音极富磁性,厚润宽广,全新演绎令这些“纸醉金迷下的经典,繁华落尽后的永恒”再度熠熠生辉。
有人说,蔡琴是最佳的国语老歌诠释者!的确,她得天独厚具风韵尤佳的女中音,低沉醇厚,像品一杯陈年的美酒,优雅绵润直达心灵深处最柔软的角落,让人陶醉,无论你用什么版本去听,这张专辑最本质的地方,就是对国语时代美好的传承,是格调与审美的体现。而事实上,再要在中文的流行唱片中找到像《蔡琴老歌》般能真正打动人心、发烧友群起而播之的“天碟”几乎没有可能。
战羽测听音乐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