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哪儿治得好 http://m.39.net/pf/bdfyy/
西瓜里有膨胀剂甜蜜素胭脂红,可乐能把你从不孕不育搞到骨质疏松。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的意思就是,不管是十年前的耳提面命,还是十年后群里的「震惊!」碾压,父母长辈都会踩着时间点,给出「有毒、致癌、完了、晚了」的各种古早又贴心的警告。
而在谣言群(相亲相爱一家人)里见识过大风大浪、变换过几轮攻防之后,年轻人开始明白,装死,才是维持家庭稳定的唯一出路。
「柿子背了多年的黑锅,跟螃蟹相克的其实是它!」
——又来了又来了,又到了吃螃蟹的季节了。
不过,在吐槽父母长辈被洗脑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或许也没比他们「聪明」许多?
我们不止一次被“伪科学”糊弄。比如:
在电脑旁摆盆绿色植物(包括仙人掌),并不能防辐射;
看马桶的漩涡方向,并不能像《金蝉脱壳》里史泰龙那样,分清南北半球;
品尝红酒时,并不需要让每一滴都落在舌头最正确的位置上,因为所谓的味觉地图并不存在;
……
以及,那些年我们喝过的“天然弱碱性水”。
这也不能说是咱的智商跟不上,不是刚巧踩中知识盲区了嘛~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不管学历有多高,知识体系的漏洞,也就是所谓的「知识盲区」总是存在的。哪怕是航天泰斗钱学森,也担任过气功研究学会的名誉理事长。更不用说科学素养、逻辑思维能力一般的普通人。
只是,科普这事儿实在是太难了。一个科学问题背后,往往有大堆的逻辑推导、理论建构和一抓一把的专业名词。像俄罗斯套娃一样,解释起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到观众眼里只有一句「太长不看」。
大家不需要「凡事求个明白」,而是「只要真相大白」——能用「好」和「不好」给出结论的,请不要给出第三个字。
为了满足受众的偏好,大部分的科普内容走的是浅显化和猎奇化的路子。你花十几个小时查阅几十篇文献提炼出来的几百字科普知识,还不如别人“红薯能防癌”“牛奶致癌”几个字传播效果来得好。
于是,受欢迎的科普内容只剩下两种——造谣类的和辟谣类的。连带着把「专家」也弄成了贬义词。
既然过程看不懂,那答案至少是学霸给的才敢放心吧?
现在有点媒介素养的,多少懂得先看看信息来源。不是哪个王五麻六都能跑来教做人,至少要有行业背景、专家背书、机构认证。
想法是好的,只是效果比较尴尬。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提出过「睡眠者效应」:
信源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在即时效果上更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异逐渐缩小。
也就是说,从长远看,不管受众感知的信源如何,他们从传播中得到的信息内容是一样的,信源可信性的影响仅限于受众对传播的接受动机。
这话真是我说的。——卡尔·霍夫兰
这个研究出现在二战期间。
当时美国为了煽动公民,特别是士兵们为国而战,花费重金拍摄大量电影,用来宣传战争。可结果却发现,电影并没有增强士兵为国而战的热情。
不过,九个星期之后,科学家们再次测试,发现看过电影的士兵比那些没看过的士兵,战争热情高涨。也就是说,宣传还是起到了作用。
学者们认为,这是因为士兵在观影之前,知道这是美国陆军部用来宣传的,所以忽略了电影的内容。但由于士兵对信息来源比信息本身忘记的更快,所以在大脑内记住更多的是信息内容。信息内容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信任。
这种「睡眠者效应」是很多低俗广告能发挥作用的原因,也是某些「伪科学」能广泛传播的原因。比如:
牙齿越白越健康的说法,是牙膏广告炒出来的,实际上牙齿的颜色应该呈淡黄色。
接种麻风腮疫苗可能导致儿童得孤独症的说法,来自于一篇被撤稿的论文,但到现在,这个谣言仍有很多人相信。
还有「医药广告四大表演艺术家」创造出的「彻底治愈糖尿病」、「告别白癜风」等医学奇迹。虽人已不江湖,但到处都是他们贡献的传说。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因为「睡眠者效应」让人模糊了信源,所以内容本身的说服力反而更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关键是,你要有基本的科学素养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两年前霍金关于「月球背面有外星人」的警告,现在还在流传。但其实,只要你稍微对航天事业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