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去参加了前卫时髦未来感十足的潮潮音乐周,然后赶出了这篇视听类游记。对电子音乐不感冒的朋友们,请绕行,或围观。我的看法是:世界发展得太快了!连正午最年轻的小黄都快赶不上了。
好像一场马杀鸡
文
黄昕宇
1
5月18日到21日,我参加了豆瓣音乐主办的潮潮(Wtwar)音乐周。整整四天泡在电子乐里,见到许多音乐人,喝了很多酒,无数次到大门外抽烟,以缓解被超大屏幕里变幻的光影晃到重影的视力。间歇耳鸣。
现在,该如何描述一次电子音乐节成了我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音乐周场地在雍和宫附近的糖果俱乐部,主办方包下了三层楼。不同于绝大多数远在北京五环外的户外音乐节,二环内,意味着交通便利,免除了太阳炙烤和北方并不洁净的户外空气。糖果距离我家只有不到半小时步程,这是我接受此次采写邀请的原因,之一。
一个月前,负责媒体联络的陈茜提起这事时,我差点儿就婉拒了。音乐真是太难写了,更何况是电子乐。我对电子音乐所知甚少,一时间只想到了蹦迪舞曲和偏噪音的实验音乐,前者简单粗暴,实在无需多言,后者则过于抽象,以至难以言喻。
陈茜是个讨人喜欢的女孩,长直发,说话不像大部分媒体公关那样过分殷切客套,也没有独立音乐圈年轻人身上常见的内向矜持,总是亲切又自然,让人难以回绝。
“你先看看有没有感兴趣的呗?”她发来潮潮的介绍,“来自全球近60组音乐人进行表演,海外音乐人超过60%。这些来自世界各地最年轻,最前沿的电子乐及独立摇滚的创作者们将带来最具创意的表演。”
事实上,几乎所有音乐节宣传文案都会极尽字眼以传达给你:这是最好的,你得来!但具备实际号召力的,当然还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大牌名字。这也是为什么遍地音乐节,阵容总是近似。有些乐队好像每逢四月开春就开始了音乐节赶场。但我扫了一遍潮潮几乎全英文的音乐人名单,仔细辨认出一些听过的中国人(许多也用了英文名),竟然只认出寥寥三四组国外音乐人。听所谓独立音乐的年轻人,多少有点儿逼格追求,阵容像一份测试,我已经被判定品味不足了,不够潮。
我咨询一个懂行的朋友,他果然立刻表现出了极大兴趣:“这阵容,非常尖儿啊,即使放在国际范畴里也可以说是很前卫了”。“豆瓣的人够疯的,在国内办这么一场,票不好卖吧!”他一笑,随即开始想辙蹭票。
但凡有较成规模的演出,朋友圈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