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告白中科白癜风换肤计 http://pf.39.net/xwdt/150707/4651543.html
本期“妈妈的力量”的演讲嘉宾Aki,是一位设计师和大学讲师。
过去的十年,教学之余,在她和丈夫一起经营着视觉设计工作室,客户中不乏世界五百强企业。同时,她也是一个10岁男孩的妈妈。与孩子的互动,让这位“人到中年,心在青年”的设计师萌生了用艺术设计和孩子一起看世界的想法。
没想到,在这间给小孩的艺术设计“实验室”里,这位资深设计师反而从孩子身学到了创作的秘密……
??点击下方视频
观看现场精彩瞬间
“教孩子设计,我很刻意,但不用力。”
以下为Aki在成长艺术节“妈妈的力量”上海站主题演讲的摘要《当孩子撞上设计!》三个“完美方案”被否
最后孩子的草稿成了logo
去年疫情期间,当一切都停下来的时候,我和一群闲不住的、物理层面已到中年的“年轻人”,一起想还有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做的?
我说有一件事情我一直特别想尝试,就是教小朋友。
我本来在大学里教设计,也在经营一个设计工作室。我们的客户既有跻身五百强的企业,也有妈妈创业的小不点大视界。
在给小不点大视界设计logo的时候,我自己非常认真、绞尽脑汁地做了三个方案。自我感觉相当满意,结果全部被“枪毙”了。
后来,我从一群小孩子画的草图和废稿当中拯救出了一个方案,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小不点大视界的logo。
有时候,我们大人自诩对生活很了解,对设计很了解,很有经验。但其实,有的时候,最好的设计是藏在我们孩子的心里的。
所以我很想带着孩子,通过学习设计来认识世界。所以我就有了开设一间给孩子的视觉实验室的想法。我们的定位是“实验室”,就是一个可以让孩子在里面进行疯狂创作的地方。
但是,中年人要突破自己是很难的,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制度限制着你。所以我的合伙人就跟我说,你就从一点点小事做起,就像踮脚尖这样的小事情。
于是,“Tiptoe“就成了我们实验室的名字:“YouareonlyatiptoeawayfromArtDesign,艺术设计不远不近,若有兴趣踮脚探究竟”。
那么,一个tiptoe的距离到底是多远呢?我觉得其实就是一颗好奇心。
“妈妈,为什么这两个颜色放在一起会让我觉得很郁闷?”
“我觉得圆形滚来滚去的,为什么看起来总是那么不稳定?”
你的孩子是不是有时会问这样“奇奇怪怪”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想要找到的孩子。
我们会告诉孩子们,这些视觉感受背后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并不是单纯的感觉,而是有一定的科学知识作为支撑。这就是我们想跟孩子一起探索的设计的奥秘。
了解关于设计的知识,也是一个放飞想象力过程。我儿子有时候会说,“我已经飞到我的‘B世界’去了”。甚至会说:“妈妈,我在上课的时候,我的‘B世界’无限膨胀,我都控制不了它了”。
后来我们和老师跟他做了一个约定,他只能在下课和放学的时候探索他的“B世界”。在其他的时间,他都要留在他的“A世界”当中。
我觉得我们的任务,就是让孩子能够去到一个他自己的世界,一个想象力无边的“B世界”。带着这样的想法,年初我们开始了第一场春季设计课,招募了6个孩子来“实验”。
“瞎玩”的孩子专注起来
我们大人都是要害怕的
我希望以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让他们看到是设计其实是一件很厉害的事情。通过做一些和生活有连接的小创作,让他们发现设计背后的数学、物理、哲学的思考,看到科学与跟艺术联系的感受。
所以我们的课程设置就必须“有趣好玩high”。我让我10岁的儿子来做试课员,根据他的反馈,调整课程的难度。如果哪个点让他特别投入,我就会把它强化。第一次上课前,我又是自觉相信满满,这样的课程设计一定会让孩子很投入。
然而,剧情并没有按照我想象的发展,可能我邀请的是六个“群众演员”,根本不按常理出牌,让我“惊喜”连连。
他们给我的惊喜之一,是创作时的那种自信与专注:孩子们一旦专注起来,一旦开始创作,我们大人都是要害怕。
有一次,我们玩“听音乐画图”,要用两个颜色来表现听到的音乐一个孩子听完说他想要黄色。我给了他一只黄色的笔,他很肯定的说:“不对,我听到的黄色没有那么刺激,请给我一个更温柔的黄色。”
还有一次,我们一起“玩”橘子。有个孩子觉得橘子皮剥下来就像一匹马,我让他给马补上背景,不加思索地递给他一些蓝色和绿色的纸。但他说:“不,我要深红色的。”
我很不理解,但还是给了他深红色的纸。他在深红色的背景上造了树,还在半透明的红色纸背后藏了一个月亮,最后他给这个作品起名叫“红月”。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孩子的设计似乎没有逻辑,其实他们有自己的逻辑,只是他们还没有习惯我们成年人世界当中的套路。所以我们成年人在“教授”他们方法的时候,应该尽可能的成为一个旁观者,而不是一个参与者。
一开始的时候,我制定了周密的训练计划,想要一步一步把我大学课程当中的内容降维,转化为孩子能够接受的形式。
但是到第三次课以后,当我再拿出那张蓝色的训练计划纸的时候,他们就会互相“吐槽”:“又是那个蓝色纸”。所以我现在已经不用蓝色纸了。
在孩子创作的过程当中,我会给他们看很多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但是也许最后孩子的作品当中完全没有艺术家的影子,因为当孩子们在探索和创作的时候,他们都是向内,而非向外的。他们有自己的探索节奏,绝不会跟着我们给他们设计好的套路stepbystep进行创作。
从“一点”开始的哲学问答
孩子们教会我的艺术思考
年怀德海在《教育的目的》当中说:“成长它应该是一个螺旋形的,然后他并不是消极的去接受知识,而是一直非常积极的敏感的去探索知识”。
为什么有的时候孩子不愿意接受我们给的知识?因为孩子不愿意刻板被动地去接受,他们想要主动地想要获得,而我们需要给孩子的,可能只是一点刺激罢了。
有一次,我们学习设计的最基本的元素,点、线、面、体。一个孩子问了我一个非常思辨的问题:“老师,什么情况下它是点,而什么情况下它是面的?”
正好我办公室里有个飞碟,我就说:“现在看,这个飞碟是‘面’,但是如果你在公园里玩飞碟,它飞上高空的时候,就变成了天空上的一个‘点’。”
我才讲完,马上就有孩子补充说:“我们站在地球上,整个地球就是个面。但是如果你从银河系看地球,地球就是个小点。”
接着我指指衣服上的徽章,“这可以是一个点,你们觉得它有什么作用?”
孩子们说,“让人一眼就看见”,“做广告。”
对呀,这就是点的作用——“视觉聚焦”。
于是他们就开始四处寻找,指着我们工作室的一个小海报说:“句子后面有一个点,一个句号,就是要停下来。”所以,“点”的第二个作用——视觉停顿。
最后,一个看过草菅民生作品展览的孩子就说了:“她的作品里那个多点,又不聚焦、又不停顿,它有什么作用呢?”
然后旁边一个孩子就说:“我感觉在这个展览里面,我有一种飘散的感觉。”就这样,我们又发现了“点”的第三个作用——“飘散的感觉”。
在不断的提问当中去学习,孩子们对知识的印象就会特别深。我们其实不必担心丢给孩子这样抽象的问题,他们能不能回答,因为孩子们会给我们惊喜的。
毕加索说,他这一生都在向孩子学习,无论他走在路上,看到孩子在地上的涂鸦,还是在墙上看到孩子在画画,都会停下来看。
可是这么一位大艺术家,他到底在看什么呢?我觉得可能就是在观察孩子们那种没有任何雕琢的创作和思考方式。
所以,我带着一个想要教孩子学习设计、认识世界的美好愿望出发,但后来,反而是孩子们教会了我设计是什么,应该怎么样创作……
我反过来被孩子们教育,但是也没有什么可怕的。特别是我们中年人,忙碌一天特别疲劳的时候,都会想感叹没有能够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月亮,但是每个有孩子的家长都应该庆幸,因为孩子就是银河系发给你的那颗糖。
我也特别的感谢这些愿意把孩子交给我们实验的和这些跟我们一起实验的孩子,我最爱看到孩子们被点燃的目光,也想被孩子瞬间点亮。
竹篮子打水,
未必是一场空
我的儿子也是看小不点的剧长大的,而他最喜欢的是一部很受争议的剧,叫做《Rain》。
当时很多家长不喜欢这部剧,觉得这艺术家就只是玩了25分钟的水,表演就结束了。
但我儿子看了这部剧,玩了好几年的水。一开始他只是玩水,我就和他说,你还可以有很多玩法,他后来开始在河里抓鱼、找田螺,拿回来给它们造一个“生态系统”,种水草、还要控温控湿……
孩子们现在所做的这些小实验、玩的小游戏,等他们长大,可能就完全忘记了,但是这些经历会成为一种力量,在将来的某一天,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突然之间又重新出现了。
“竹篮子打水”,真的只是一场空吗?
竹篮子在次被水洗涤之后,它会接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隐形的力量,伴随他们成长。因为孩子的想象空间就是那么的庞大,有的时候他们丢出来的东西让我们都害怕。
他们其实是可以从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去抽丝剥茧的,然后当他抽出一根丝的时候,你就要尽力往外拔,然后把这根丝给它讲透了就行了。
面对孩子的“龙卷风”
我会刻意地教,也会耐心地等
现场观众:“我是一个4岁女孩的妈妈。之前看早教的书,提到“敏感期”,我觉得我一直在等女儿的敏感期到来。终于有一段时间她开始喜欢画海洋动物,我就也努力的给她一些引导,而不去干扰她自己发挥。但是后来,她在幼儿园里遇到一个伙伴很喜欢画‘龙卷风’,就是拿一支笔在那张纸上面划拉,之后女儿每天都只画龙卷风……所以我很纠结,应该如何引导孩子。”
Aki: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在龙卷风里长大的。所谓的孩子的艺术艺术萌芽阶段,很多家长问我,到底要不要教,要怎么样教?我自己觉得这其实是一件系统而复杂的事情,我坦诚我有很刻意地教。
但是我没有教任何技法,而是会甄选一些展览和剧到他去看。每次我都会提前准备问题。我不会直接跟他讲什么是印象派?他们的作品什么样的艺术特征等等。但我会问他:
“你感觉怎么样?”
“这和上次我们看到的艺术家有什么样的区别?”
”你在这幅画里面你感受到了什么?“
之后我还会问:
”你觉得的对你绘画有影响吗?”
“它们和你的龙卷风比起来,你觉得差别大吗?”
他也许会觉得,莫奈的画没有龙卷风有力度。
我说,“对,这些作品完全没有你的有力度,画家想表达的是温柔,有时我们要表达力量,有时我们要表达温柔。”
此外,不但是在剧场、美术馆,在小区的泥潭子里,从食堂旁边回来,我们都可以适时的问他一些问题,和他一起抓住当下的感受,不要给他现成的知识,而是给他一些“刺激”就行。
虽然我们不会知道在哪个场景下,他就被点亮了。但是,有了足够的引导,“龙卷风”自然会过去,那个moment会自己出现。
——End——更多“妈妈的力量”演讲
精彩内容将陆续分享
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