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最好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我小时候应该算是个爱读书的孩子。印象中每天吃完晚饭后,餐桌一收就成了全家的书桌,头顶一盏不那么亮的灯,一家人不是看书就是做作业写文章。虽然生活艰苦,但靠墙的六七个书柜陪伴了我和姐姐的整个童年。父亲的单位有图书馆,我们去不了,但他自己借书的时候总会给我们借几本《儿童文学》和《少年文艺》之类,那是那个时候少有的少儿文学读物了。我最喜欢的报纸是“讽刺与幽默”,最爱看的杂志是“飞碟探索”。后来就开始看大人书柜里的那些小说、“世界名著”之类,还有很多“杂书”。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自己喜欢的作家和作品,可以说他们参与塑造了现在的我。
后来我自己当了家长。在孩子几个月的时候,我开始给他们读书。白天读、睡觉前读、在图书馆读、在书店读、生病时读、旅途中读、餐厅等上菜的时候读,洗澡的时候也会读.......一直读到他们上了学前班和小学,能自己认字看书了,跟我挤在一起的亲子阅读时间才慢慢地变成了美好回忆。
几年的时间悄悄地过去了,看书成了孩子们的生活习惯和乐趣,我自己也大大地过足了童书瘾,看了很多我小时候做梦也想不到的好看的书。
孩子最早可以自己摆弄的书是那种布书,最好是立体可玩儿的。我们喜欢“你是我的妈妈吗?”,和一本讲小兔睡前喝牛奶刷牙换睡衣听故事的布书,这两本妹妹尤其喜欢,反反复复讲了一两年。还有厚纸板书、翻翻书、有声书、洗澡时玩儿的塑料书,也都是适合婴幼儿的比较安全的书。这些书内容简单,我唯一的要求是要画的好、设计得高明。他们可能会撕咬这些书,也很可能翻两下听一会儿就跑掉了,这都很正常,随着慢慢长大,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会越来越长。毕竟,哪个孩子不喜欢坐在爸妈怀里听故事?让他们习惯于读书这件事本身和父母念书时的语言声音,可能比书的内容还重要。每天睡觉前的亲子阅读时间,也日积月累地给了他们无限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妈妈讲到起重机把小鸟送回了树顶的家里,终于找到了妈妈。这个桥段妹妹百听不厌。
两三岁上幼儿园以后,认知、情感、社会方面的绘本成了孩子们的启蒙老师。《三只小猫头鹰》是陪伴他们度过分离焦虑的好书,《鼠小弟》成全了他们最初的幽默感,《小睡熊波波》让他们在书里看到了自己的生活投影,EricCarle的所有书都是英文音律和最美色彩的启蒙。《石头汤》、《驴小弟变石头》、《幸运的内德》、《一直一直往下挖》、《我变成一只喷火龙了》、《吃六顿晚餐的猫》.....这些书里的生活哲理连我都觉得深受启发。除了文学类的书之外,《第一次发现》系列、《神奇校车》系列、《汉声数学图画书》系列也是对学前班和低年级孩子来说非常有意思的科学/数学入门读物......好书实在太多数不过来,但必须还是要提一下《巴巴爸爸》、《青蛙弗洛格》、《不一样的卡米拉》、《三个淘气包》、《贝贝熊》,还有熊亮的《兔儿爷》和《小石狮子》.....因为他们简直就是孩子们的童年好友。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这些我们喜欢的绘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画得太棒了。即使不著一字,也足以成为孩子们人生最初的美育启蒙。
传说国际学校的孩子整天只知道玩儿,不学习。嗯,也难怪别人有这样的误解:他们每天三点半就放学了,又没有作业和考试,也不补习,那除了玩儿还能干什么呢?答案是:除了课后兴趣课和玩儿之外,他们就干两件事:运动和阅读。事实上,阅读是贯穿国际学生整个学业过程的主旋律。越往后学,课内课外阅读的量就越大。因为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和与之相关的写作能力,乃是一切学术的基础。
话说兄妹二人在听书和玩耍中好整以暇地度过了他们“不学习”的幼儿园生活。直到上了学前班,他们才开始按步就班地学习英文的自然拼读法,并且开始学习一些汉字。在上小学一年级之前,俩人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都是斗大的字不识一车。但是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都非常强,也很喜欢听书和看书。
幼儿园的图书馆是妹妹最喜欢去的地方
因为英文的口语还不错,学会了自然拼读法之后,他们马上就可以读书了。按照“牛津树”的分级,从1级开始,顺着或跳着往下读。哥哥在一年级时读完了几十本《TheMagicKey》系列和其他一些分级绘本,然后是“桥梁书”(Bridgebook,难度在绘本和章节书之间),然后就进入章节书(chapterbook,我们说的“字书”)的阅读阶段。他一口气读了54本《MagicTreeHouse》,还有驯龙记、小屁孩日记、HorridHenry、RoaldDahl的大部分小说,等等。在二年级结束之前,他已经读完了大部头的《哈利波特》1-5。除此之外,还有WhoisWho人物传记若干,以及在学校做科学报告所查阅的那些科学类书籍。作为一个母语非英文的孩子,他一年级的Stanford10美国课程统考成绩是全球考生的前7%,二年级是前9%,学年报告中说他阅读能力是11岁。我觉得这肯定跟他读书多有关系。不过呢,中文因为读的不多,阅读能力反而落后于英文了。这个学年老师给大家的中文课外阅读书单是本,平均每周四本书,都是页数比较多内容比较复杂的绘本,要一句句读给家长听,接近于精读。我另外要求他读《老鼠记者》的中译本(一套70多本的章节书),时间不限,可以泛读。
妹妹的学习进度比哥哥稍微慢一点(一年级Stanford10成绩是前30%),但也非常正常且进步迅速:一年级上半学期一边继续学习拼读法,一边看分级绘本。下半学期开始,阅读速度加快,除了自己在家看书之外,老师每周让她带回家两三本桥梁书读给我们听,每本都三四十页,要读半个小时。中文方面也一直定期带书回来读给家长听。刚上二年级的她,自己已经读完了“CharlottesWeb”、若干本人物传记以及五六本RoaldDahl的小说,现在在读MagicTreeHouse系列,并且跟我说她准备正式开始读哈利波特了。
这样看来,这些没什么作业和考试的孩子其实也挺忙的。而据我所知,他俩的阅读时间在国际学生中只是正常而已(只不过加上中文就显得多了)。我并没有像很多外国家长那样每天有明确的阅读时间规定(当然是有督促),学校也没有隔三差五搞阅读竞赛、拼写竞赛和读后感竞赛(读书周活动倒是一直有),大家基本是在一个读书的氛围当中凭着热情和自觉在读。连每次出门的时候都不忘带一本书,打发那些琐碎的时间空隙。
既然体会到了阅读和思考的乐趣,应该说,他们已经是小小知识分子了。
学校图书馆,大家随时可以来借书、查资料。
“书非借不能读也”。我们周末会去公共图书馆看书和借书。
对真正的读书人来说,看书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出于不足为外人道的乐趣。所以涉猎广泛就对了,不需要限制和干涉孩子读书(当然不能读儿童不宜的书)。但是,当他们一开始没有兴趣和目标的时候,老师和家长向他们推荐一些有意思的难度适合的好书还是挺重要的。多了解,多试试,总会找到他们感兴趣的切入点。家长自己也最好有阅读习惯和持续学习的热情,能在阅读方面有感觉,也能跟孩子有交流。话说我自己从小到现在,跟父亲之间的友谊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读书心得和思想的交流(前一阵听他也自责说自从会上网以后读书少了,我简直要哈哈大笑!)。
记得香港作家、出版人陈冠中在《事后》中回忆说,自己当年中文英文都不太好,只不过喜欢看金庸而已。当初的香港,武侠小说在家里的地位如同今天的电子游戏,属于“有罪的乐趣”。然而多年后,他在加拿大上中学的儿子告诉他,自己看完了第一本中文小说——《射雕英雄传》。陈冠中兴奋至极,直说要感谢武侠小说,感谢金庸,让孩子跟他有了一种知己般的中国文化上的连接。
看了他写的这一段,我真是深有同感。因为我很早以前就指着书架上的金庸全集告诉过两个孩子:妈妈对你们中文学习的最大期望,就是有一天你们可以看懂这套很好玩儿的书!
这似乎是我向他们发出的一个邀请,邀请他们进入到我的文化世界中来。然而我的内心深处也知道,他们未必会接受我的这个邀请。他们其实从一开始就走了一条跟我不一样的道路,要到达的也很可能是不一样的终点。我几乎可以确定,未来需要在读书方面奋起直追的人其实是我。我相信那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本公号均为原创,欢迎转载至朋友圈。其他公号如欲转载请先获得授权。
留下买书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