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吧,哥哥》从开播至今,屡屡被顶上热搜。
这个让金星恨不得自戳双目的节目,选手唯一的共同点,大概只有“油腻”。
好奇谁可称“最”,那一定陈志朋。
挺着肥厚肚腩,冲着镜头吐舌飞吻,网友说:一万个鸡皮疙瘩都无法缓解那种恶寒。
“油腻”成了他的代名词,所有人都在嗤笑。
一次次参加综艺,都让人指指点点。
唯独有一个人曾肃立看完他的表演,还泪流满面。
那个人是苏有朋,在一档综艺作为评委,面对当选手的陈志朋。
显赫与卑微,熟悉与陌生,短短一首歌的时间,仿佛走过了半生。
年春天,邓丽君的经纪人宋文善,在台湾华视开辟综艺《青春大对抗》,打造以徐若瑄为首三个少女偶像,取名小猫队。
节目刚开播,热度非凡,久而久之女孩子风格单调,问题日益彰显。
于是台长发话找几个男孩子配合,华视以此轰轰烈烈搞个了个海选。
那时在台湾体育大学读书的吴奇隆,天天背上一大包袜子内裤去摆地摊。
一对夫妇来到他的摊位,看他容貌清秀,不问价格不看商品,就只是跟他闲聊,聊完丈夫掏出名片递给他。
名片上写的名字是:童安格。
凭这份赏识,吴奇隆日后顺利成为“霹雳虎”。
戴着酒瓶底眼镜的苏有朋,那一年只有15岁,刚考上台湾最好的建国中学。
苏妈妈怕儿子读书读傻了,撺掇他陪同学一起去参加选秀。
苏有朋听妈妈的话,本意是去给同学壮胆,没想到节目制作人张小燕一眼相中了“乖乖虎”。
在这之前,张小燕刚把几张酷似张国荣的照片丢进垃圾桶。
照片里的男孩叫陈志朋,从小会唱会跳,因为他家产业就有全台知名美容连锁和唱片店。
陈志朋喜欢日本“少年队”,尤其东山纪之,特别爱学他的姿势和神态,摆拍一张张“海报”。
家里玩不够,就加入文艺队,参加公园party,练就踢踏和爵士舞,在舞台上跳舞已然有了明星的错觉。
与吴奇隆、苏有朋误打误撞不同,陈志朋参加海选信心爆棚,洋洋得意一定拔得头筹。
谁成想照片被无情扔掉,原因是太像张国荣,没有个人特点。
但是制作团队又选不出别人,最终还是把“小帅虎”的几张照片捡了回来。
一场境遇,一次转折,奠定了陈志朋和另外两人一世的情分。
为了与小猫队呼应,组合取名为“小虎队”。
首次见面,吴奇隆和苏有朋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张大嘴看着队友的拉风打扮;
而陈志朋怎么看伙伴怎么失望,一个书呆子“小屁孩”,另一个倒是有点酷拽,但土味散都散不开。
三个人大眼瞪着小眼,就此,华语乐坛第一代天王级偶像组合诞生。
节目组最先安排他们在幕后做做搬运工作,然后才是熟悉舞台。
本以为会有个让观众熟悉的过渡期,万万没料到小虎队一上节目,收视率飙升全台冠军。
在市场充斥成熟男歌手、玉女组合的时代,三个年轻男孩的小虎队,一下就收获了观众的好奇。
飞碟唱片抢先签下小虎队,打造单曲《青苹果乐园》,一经推出席卷亚洲。
三个穿着白衬衫的少年,展现了青春最纯粹的模样。
歌曲让小虎队一夜走红,公司趁热打铁,迅速推出专辑《逍遥游》《男孩不哭》。
为了宣传,公司借了一辆货柜车,举办“逍遥·货柜·小虎队”的全台巡演,三人一路载歌载舞,创下各项歌坛历史记录。
痴迷的少男少女,骑着脚踏车一路绕岛跟随,这种现象被各种报纸刊发头版,并就此创造“追星”一词。
疯狂的粉丝们不知道,台上三人唱跳配合完美,台下的他们始终不和。
正如陈志朋自传写到:”那种不在台面上的暗流,在我们三个人之间无形地侵蚀”。
每次彩排,陈志朋凭借舞蹈功底,最快学完所有动作,他得意自己是吸尘器:“自然而然地不费吹灰之力照单全收”。
苏有朋却笨手笨脚,不断重复、遍遍失败。
休息间隙,还要扑到桌上赶紧拿笔做习题。
公司给他们规定了练舞时间,陈志朋早早练完,无聊到盯着练舞房上的时钟,腹诽苏有朋这个书呆子,有什么资格成为明星。
一段时间后,吴奇隆又谈了恋爱,这彻底激怒了陈志朋,矛盾瞬间质变成冲突。
“偶像怎么能谈恋爱呢?!”陈志朋厉声粗口,对吴奇隆怒吼。
他的眼里,吴奇隆是逞一己私欲,祸害团队的罪魁祸首,根本没有认真对待偶像定位。
吴奇隆目瞪口呆,过一会又恢复那副酷拽表情,心里根本没把做偶像当回事儿,不理陈志朋“放屁”。
立志成为巨星的陈志明,从此走向了队友的对立。
直到梅艳芳的徒弟“草蜢”组合来台开拓,媒体大肆将他们与小虎队比较。
综艺节目以此为卖点,刻意安排两个组合同台打擂。
舞蹈竞赛单人环节只有陈志朋勉强支撑;而一到团体环节,小虎队必输。
报纸起哄小虎队惨败,陈志朋看了沮丧无助。
吴奇隆揽着他的肩膀,苏有朋怯怯过来劝说:总之看开一点,没那么重要。
安慰非但没能平复心情,反倒让陈志朋怒火中烧。
一把推开两人的拥抱,走到一旁,怨气在心中升腾:烂泥扶不上墙的“猪队友”,除了拖累自己,还能做什么?
或许,陈志朋单飞,更有可能成为一代巨星。
可是转机,就在福祸相依中来临。
吴奇隆父亲生意失败,欠下巨额债务,导致吴奇隆需要赚更多钱帮助家庭,为此只能放弃恋爱,忘记体育大学,专心做一个偶像。
跳舞慢半拍被罚练到深夜,苏有朋站路边等车时被拍到,报纸指责晚回家影响成绩,教坏小孩。
过多的瞩目,让苏有朋必须拼命拔高水平。
那时,小虎队员宣传明确,吴奇隆负责“酷”,苏有朋定位“乖”,而陈志朋包装成“帅”。
“帅”最不得人心。
相比于队友的事半功倍,陈志朋无论如何努力,也收获不到歌迷和公司的偏爱,强烈的对比,优越感逐渐被消磨。
不知不觉中,三个人抱成了一团。
每次前往电台和公司,陈志朋都会在家里等着吴奇隆来接,两人骑一辆摩托车,与台北的苏有朋汇合,在高架桥上驰骋两三个钟头。
陈志朋坐在中间,前胸是吴奇隆后背的温度,腰上被苏有朋胳膊紧紧环绕,机车、少年,放声大笑。
去外地通告宣传,苏有朋年纪小不敢一个人住,陈志朋叫上吴奇隆,穿两套一模一样的衣服,扔掉苏有朋的眼镜,捉弄高度近视的乖乖虎“惨叫”连连。
在三个人的玩闹和说笑中,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那时苏有朋被学校当成重点培养,成长在聚光灯下,全台湾都在期盼着他考上名牌大学。
在功课与工作之间,苏有朋的时间完全协调不过来,公司开始考虑找一个同样清秀的男孩来替换掉苏有朋。
苏有朋含着眼泪和公司讲:我不退出,公司的行动我会配合,我自己的学业我自己负责。
于是在练舞房陈志朋不再看时钟打发时间,一板一眼给苏有朋开小灶,曾经的“呆傻”成见没了,满眼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