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FI打假SACD的水有多深第2期

前言:“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有商业的地方就有忽悠,有利益的地方水都不浅”。一些无良的唱片商(包括国际知名厂牌),到底做了什么缺德事?今天小编继续为大家“打假”,本系列文章将陆续、分期将一些劣质SACD唱片公之于众,望广大乐友少花冤枉钱、少走弯路,也希望敦促实体唱片业更为规范、良性发展。

关于SACD的格式介绍、制作方法、母带素材来源、真假判别方法、细节问题与讨论等,已在往期文章《HIFI打假:SACD的水有多深?》中进行过详细的介绍,本期不再赘述。我们直奔主题:

案例一:

唱片名称:徐小凤–别亦难

发行时间:年

发行公司:香港环球

音乐类型:中文流行

下面是它的频谱图:

这张首发于一九八八年的唱片,是徐小凤在宝丽金时期的首张全国语专集。有趣的是,内中除同名标题曲《别亦难》外,其余曲目都是翻唱周璇、吴莺音、顾媚、崔萍等上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流行的国语老歌。徐小凤在一九八九年的春晚上演唱的《心恋》,便出自这张唱片。说句题外话,由于当时徐小凤的档期关系,因此她成了春晚史上首位没有到现场表演的歌手。那么当年在春晚上表演《心恋》的画面从哪里来的呢?其实是来自徐小凤的一个音乐特辑。会做这样一张唱片,也许是这些老歌比较适合徐小凤的嗓音,也许是为了开拓大陆音乐市场。

无论如何,这张唱片无疑是非常受欢迎的。于是香港环球在去年发行了SACD版本,且还是单层的。也就是说:本唱片只具有DSD数据层而不具备CD数据层。只有支持读取DSD专属数据层的SACD机或蓝光影碟机才能播放此碟。这一做法看似很有品质感,看似只专注于高解析音频层面。然而,现实很遗憾,整张碟所有歌曲都是用PCM16bit/44.1kHz格式的CD音频做升频得来的。根据笔者对香港环球近年发行的经典中文流行类SACD碟片的频谱图来看,推断可能是该唱片的原始开盘母带的状态已达不到出版的标准,甚至已被损毁的缘故。可是,这就是用CD音源炮制SACD的理由么?小编自以为,这种做法似乎不怎么地道。

案例二:

唱片名称:林忆莲-都市触觉Ⅲ-FacesAndPlaces;发行时间:年;发行公司:香港华纳;音乐类型:中文流行;

下面是它的频谱图:

该唱片是以“都市触觉”为名的概念三部曲的最后一张,首发于一九九零年。被安排在开场的《倾斜》当年可谓火得一塌糊涂。于是当时负责代理华纳在台发行的飞碟唱片在翌年推出了《都市心》那张唱片,开场曲便是《倾斜》的国语版《灰色的逃脱》,可惜很多乐迷都觉得后者的填词不如前者。笔者在雨果唱片掌门人老易的“安利”下聆听了相对冷门的《微雨扑巴黎》,前奏特别加入了歌剧里的咏叹调般的吟唱,是那时的中文流行作品里罕有的设计,整首歌彰显出自由而独立的都市女性感性的一面。由此可以确定它是被那些只听主打歌的听众忽视了的佳作。难得的是时隔三十年,都市触觉三部曲不论歌曲还是封面的造型,一点都不显得过时。

可惜,这张SACD也是用PCM16bit/44.1kHz做的升频。不知道是香港华纳为了省事,还是因为母带遗失或损毁,迄今为止笔者还没碰到香港华纳旗下的歌手的SACD实体唱片有一张是“业界良心”的。

案例三:

唱片名称:花样年华电影原声大碟;

发行时间:年;

发行公司:香港环球;

音乐类型:影视原声;

下面是它的频谱图:

“是我。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这句台词出现在该电影原声碟的开头和结尾。内中所选曲目时间跨度极有可能创下了影视原声碟里的世界之最,差不多横跨了一个世纪!是的,您没有听错。电影的首映时间是年,而《桑园寄子》和《四郎探母》这两个唱段的录音是京剧表演艺术大师谭鑫培于二十世纪初留下的。请看频谱图,频响范围最小的两段录音便是谭鑫培留下的,因为那是用第一代钢丝录音机录下的,当时的录音技术只能达到这样的频宽。

一九三七年,美国科学家马文·卡姆拉斯对原有的钢丝录音机进行了改良,高频能达到10kHz左右。同年周璇灌唱了代表作《天涯歌女》,而入选该原声碟的是时隔十年录制的《花样的年华》。另一个无法从此碟绕开的名字便是NatKingCole。据坊间传闻,导演王家卫的母亲非常喜欢这位来自美国的歌手,于是一口气选了三首作为电影插曲。有意思的是,三首歌并非NatKingCole的母语歌,而是清一色的西班牙语,而且Nat也不会讲西班牙语。但是他能把这些歌唱得很西班牙,想必是费了不少苦功。

尽管现在NatKingCole的录音版权归属于环球,但是香港环球依旧拿不到这些歌的原始母带。因此只好用16bit/44.1kHz的CD规格来做升频。至于梅林茂写的主题音乐以及那几段变奏,从录音时间上不难推断出录音格式本来就是16/44的。所以整张碟没有一首不是升频而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案例四:

唱片名称:TheAllStarPercussionEnsemble;

发行时间:年;

发行公司:MMG/VOX;

音乐类型:古典音乐;

下面是它的频谱图:

这是一张几乎发烧友人手一张的碟片。内中收录了比才的《卡门组曲》、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第二乐章、帕哈贝尔的《卡农》,以及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第四乐章,将其改编成完全由打击乐器演奏的版本。一九八二年首发该唱片的MMG其实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由于其录音在动态、音场以及音质等方面都是很好的示范,因此成为了一张发烧名盘。它不仅在九十年代流传于大陆地区的“刘汉盛榜单”榜上有名,还被香港的金弦唱片买下录音版权,先后以金碟、以DXD技术做后期处理的纯银碟,以及黑胶唱片等形式发行过。

金弦唱片的老板叫马浚,后来移民到美国成立了广为发烧友所知的一听钟情。自从马浚于三四年前仙游后,一听钟情便由于无人接手而宣布结业了。于是现由其他公司发行了该版本SACD,同时亦再版LP。封底的正上方有一行字,说明该唱片的原录音系数字录音。八十年代初的数字录音技术还达不到24bit,更达不到96kHz甚至更高的取样频率,因此高频上限也只有区区22kHz。

对于上述SACD碟片的品质,笔者显得欲言又止。就我个人观点而言,以PCM16bit/44.1kHz作为片源转换得到的任何实体格式(包括:SACD、DVD-Audio、MQA、MQS、黑胶唱片、开盘带、卡式磁带等等)较之传统CD载体,完全不会产生任何音质提升。此类劣质SACD实体存在的理由也仅仅是变着花样欺骗消费者罢了。本文仅供广大音乐爱好者、音响发烧友与唱片收藏者批评指正、去伪存真。

朋友们,下期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diea.com/fdcp/57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