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三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二大IP,那应该没有其他朝代的历史敢说 ,从古至今,戏剧、小说、影视,讲三国题材的有如过江之鲫,不计其数。
倘若中国照着日本大河剧的模式,每年给一个历史人物拍个传记电视剧,光三国这一个历史阶段,保守说就能拍50年。
文化学者自然也觊觎着三国这块大蛋糕,其中的佼佼者有易中天教授一号,他在年推出的《易中天品三国》节目,不仅让自己妇孺皆知,也让《百家讲坛》迎来了自己的黄金岁月。
说实话这个节目我很爱看,情节生动,易教授语言又轻松幽默,观点新颖,看起来特别有趣。
不过《品三国》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其中一个就是出现了数量庞大的郭嘉粉丝,在这群粉丝眼里,郭嘉算无遗策,要不是死得早,三国这个时代可能都不会出现。
自从《史里有毒》这个栏目诞生后,写过几期和诸葛亮有关的文章,只要一提诸葛亮,后台就会遭到各种炮轰,有说正史上诸葛亮很平庸的,有说我被《三国演义》洗脑了的,当然,还有说诸葛亮照着郭嘉、贾诩等人差个十万八千里的。
甚至还有人说,要是郭嘉不死,诸葛亮都不敢出山的,不信你看郭嘉死的同一年,诸葛亮才敢出来辅佐刘备。
他俩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郭嘉不死,卧龙真的就不敢出山了?还请听我细细道来。
-1-
典型的逻辑谬误
“奉孝不死,卧龙不敢出山”这话是一句典型的逻辑谬误,它没有厘清一个概念: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不等于事情的因果关系。
前些天,金正恩和韩国总统文在寅跨过了 ,而在这件事的前一天,我吃了一碗麻辣烫,我吃麻辣烫在先,他们二位跨过 在后,但你不能说:因为丹尼尔吃了一碗麻辣烫,所以朝韩开始和解了。
说的再浅显点,天亮之前雄鸡恰巧会叫,但不管鸡叫不叫,天都会亮的。所以,你不能说:鸡不叫,太阳不敢出。
所以,“奉孝不死,卧龙不敢出山”这话,只是个博人眼球的惊人之语,看看就好,不可当真。
-2-
《十胜十败论》vs《隆中对》
在著书立说方面,郭嘉在历史上有记载的是《十胜十败论》,有些人说从这篇文章上就能看出郭嘉比诸葛亮强,因为郭嘉说曹操能赢,曹操就真的打败袁绍了,而诸葛亮的《隆中对》,说个一溜十三招,不还是没统一天下吗?
这两篇文章网上随便都能找到原文,我就不贴出来了,我简单说说两文的实质性质。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提出了曹操的十个胜点: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
总结起来就是:曹公就是好啊就是好,不是小好是大好。把曹操吹得都有点不好意思: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然而真正到了官渡大战的决战时刻,郭嘉干嘛了呢?《三国志》四个字:从破袁绍。跟着曹操一起打败了袁绍。
这就没了?没了。
相比之下,曹操的另一位大牛——荀彧,在对袁绍集团的预判上显然要精确很多: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逄纪果而自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后来果然袁绍集团的几个重要谋士开始互相撕逼,审配抓了许攸家人,导致许攸一气之下,投奔了曹操;田丰公然顶撞袁绍,被下了大狱,官渡之战后被赐死;颜良文丑也是一战授首。
官渡之战中,荀攸、贾诩等人都献出了重要计策,而郭嘉,就四个字:从破袁绍。
再来看《隆中对》,文中指出了敌人的战略优势(曹操实力强大,还有天子法统),指出了可以团结的力量(孙吴),指出了可以占领的地区(刘璋暗弱,刘表守不住荆州),指出了本方的战略优势(民心所向,仁德),指出了如何具体实现占率目标(联吴抗曹,待天下有变,两路出击,平定北方)。
对比来看,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更像是NBA比赛前的更衣室训话,高喊一些诸如“合理投篮”、“相信队友”、“全力以赴”、“wecandoit!”的话激励士气,至于具体比赛怎么打,他没说。
而诸葛亮的《隆中对》则是球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规划书,怎么经营球队,怎么挑选新秀,怎么买卖球星,怎么维持收支平衡,几年之内进季后赛,几年内进西部决赛,几年内拿总 。
而且,《隆中对》没实现吗?刘备照着诸葛亮的战略走,果真三分天下,虽然因为当家球星职业生涯提前报废(关羽、刘备之败)导致蜀汉失去了问鼎总 的机会,但诸葛亮的规划,让他们从一支半业余球队变成了NBA豪门,也是不争的事实。
-3-
职业瓶颈
郭嘉27岁投奔曹操,38岁去世,在曹操手下一直担任军师祭酒一职,军师祭酒到底算是什么官职,一直都有争议,但往大了说,就算是参谋长,没有实权的那种。
巧合的是,诸葛亮也是27岁辅佐刘备,他38岁的时候在刘备集团是什么地位呢?
官至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刘备外出的时候,诸葛亮负责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也就是说,刘备不在,诸葛亮就是成都扛把子。
拿破仑在滑铁卢之战失败后,曾经有人说,如果有贝尔蒂埃,拿破仑必胜无疑。这可以看做是法国版的“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但史学家对贝尔蒂埃的评价是:一个 的参谋,但如果让他自己带兵打仗,只会一团糟。
可以说,郭嘉的人生 就是贝尔蒂埃,而诸葛亮在相同的年纪不说能成拿破仑,也差不多是库图佐夫,至于成为蜀汉的实际领导人,那就是后话了。
-4-
历史评价
肯定会有郭嘉的粉丝反驳,诸葛亮在刘备那儿地位高,是因为刘备集团人才少,不像曹丞相这儿人才济济,弱队的核心球员到了豪门球队,可能也只能打替补。
那咱再看看历史评价,《三国志》里只有两位臣子单独列传,一个是陆逊,另一个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传排在《蜀书》第五,前四都是帝王家谱,也就是说,除了皇亲国戚,就是诸葛亮,高于关张赵马黄等人。
而郭嘉的列传排在《魏书》第十四,和他并列的是程昱、董昭、刘晔、蒋济等,在郭嘉前面的人有:
陈寿在给诸葛亮写了万字大传之后的评价我以前贴过,这次就不说了。
讲个故事:陈寿评价诸葛亮时除了夸奖之外,也批评了一下他,说他在奇谋妙策方面不怎么擅长,到后世唐朝修《晋书》的时候,史官觉得陈寿这句批评太扯淡,于是不知道从哪找的资料说陈寿他爹当年是诸葛的部将,被诸葛亮责罚过,所以陈寿怀恨在心,在写史书时故意抹黑诸葛亮。
这足以看出在史官眼中诸葛亮的地位,而且历代的政治、军事界名人,从死敌司马懿到东晋的皇帝,没有一个不对诸葛亮赞不绝口的,唐代军事家李靖更是称诸葛亮是“三国 名将”。
当然了,古人对郭嘉的评价也不低,只是说起他的时候往往都是和程昱、贾诩、荀攸等人一起说。
古人心中谁的地位更高,谁更厉害,不用我说了,当然了你也可以说古人都被《三国演义》洗脑了。
-5-
亮黑为何这么多?
近十几年,贬低诸葛亮已经形成了一股风气,很多人在网上将“平庸”的标签贴在了诸葛亮的身上,甚至将其贬低的一无是处。
为什么会这样?
我认为首先是《三国演义》一粉顶十黑,在《三国演义》中,铁杆蜀粉罗贯中把诸葛亮活生生塑造成了一个妖道的形象,几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什么“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等等,简直没有他搞不定的任务。
这种套路也影响了后世的古典小说,之后只要是袍带书,不管是《说唐》还是《说岳》,里面担任军师的人通常都是牛鼻子老道,和诸葛亮一个路数。
但当人民群众从小说中走出,接触到历史,发现很多脍炙人口的段子都是作者的妙笔生花的时候,一来有种上当受骗的愤怒,很快就粉转黑,再一来将主流认可的伟大人物贬的一无是处,也可以彰显自己语出惊人、标新立异的个性。
“哥们儿你不知道吧?别看都说诸葛亮那么厉害,其实都是演义里吹出来的,真实历史上他啥也不是……”
真实的诸葛亮当然不会是小说里“状诸葛多智而近妖”的形象,只是伟大的点不一样而已,但历史上的厉害,恰恰又是文学作品展现不出来的。
诸葛亮画像法律制定、税赋收入的分配、人事任免、政策执行、财政预算这些至关重要却又乏味无聊的东西,是没法在小说中表现,否则罗贯中把《三国演义》写得跟新闻联播一样,大家也就看不下去。
而对外作战也是这样,调兵遣将、兵种配合与制衡、后勤保障这些细致的东西老百姓不爱看,也看不懂,所以只能一些打仗就是两方主将大战三百回合,“沙场苦斗貔貅将,旗下闲观草木兵”。
不幸的是,这些没法引人入胜的能力,恰好是诸葛亮最擅长的领域。
-6-
保护偶像,就不要过度吹捧
其实我也很喜欢郭嘉,他的遗计定辽东,以及提前预测到江东孙策集团内部不稳,孙策很可能会被自己人搞死,都说对了,这足以证明郭嘉看人的敏锐和对人心的洞察力。
但如果按照现代企业作比,郭嘉就是一个部门的业务骨干,而诸葛亮则是负责公司大战略的CEO,你非说郭嘉强过诸葛亮,显然是在给郭嘉招黑。
现在的追星族们很多时候也不懂这个道理,拼命拔高自己的偶像,偶像有了点成绩就要和历史名宿相提并论。
吴京的《战狼2》大获成功之后,就有人在网上问吴京的历史地位能否超越成龙。
薛之谦刚火起来,就有人让他和陈奕迅、周杰伦、林俊杰并立“华语乐坛总统山”。甚至还有人把他比作当代鲁迅。
你们这样不是爱偶像,是撺掇别人来骂你们的偶像,也让自己贻笑大方。
-7-
喜欢历史,就请多看正史
过去我曾经说过高晓松在《晓说》里有不少胡说八道的东西,可能不少人以为我特别讨厌他,但其实我非常爱听他的节目,原因只有一个:有意思。因为听得多,才知道他有哪些是顺嘴瞎说的。
其实不管是《晓说》也好,《品三国》也罢,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讲坛啊、脱口秀啊都好,最主要的好处还是趣味性,让人听下去。但有趣归有趣,你要是把这个当真,自认为自己掌握了宇宙真理,就谬之千里了。
这些历史栏目,包括这个史里有毒,都是在将一手或者比较权威的史料加工、消化之后,再吐给读者和听众的(怎么有点恶心),这个加工过程中,作者本身肯定会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甚至会用春秋笔法,让你只看到对他有利的。
可能会有人抬杠说:正史也不一定都是真的啊?但作为一手史料的正史,其含金量总比我们这些四五六七八道贩子高吧?
所以,真爱历史的话,就多读正史吧。
我猜,本文后台还是会有一大批人说什么“你被演义洗脑了”之类的话,对此,我的猜测是:你肯定没看过《三国志》,也没看过《资治通鉴》,有可能连《三国演义》都没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