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张雨生离开飞碟,在内地还在被误读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内地的娱乐媒体发展迅猛。广播的歌曲排行榜、电视娱乐资讯、专门报道艺人的纸媒,如雨后春笋一般,进了入它们的黄金期。张雨生在飞碟唱片的最后一张专辑《还是朋友》,尽管没有像《天天想你》《大海》专辑那样擎鼎盛时期的飞碟之力,但却得到了非常及时的报道。

年初夏,还是学生党的我在音像店看到了新专辑《还是朋友》的海报,有一种久违的感觉。两个张雨生相拥的磁带封面,很有视觉冲击力。

张雨生不是那种每年都能推出两三张唱片的歌手,内地没有引进年的创作专辑《卡拉OK·台北·我》,《还是朋友》距离上一张引进内地的《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已经将近两年。

《还是朋友》专辑风格深情、大气,没有呈现以往的多元化。除了标题主打歌,其他9首编曲由王继康一人担任,编曲风格相对统一,但难掩单调。“窗外还下着雨,滴落着对你的思绪”,很多次马路下着雨,用随身听听着这首《还是朋友》,特别地应景;《西风的话》编曲加入了弦乐行进式的模拟音色铺底,忧郁但咄咄逼人,这两首歌我更偏爱一些。《我是风筝》由同门的郑智化词曲,我对郑智化的创作也如数家珍,但这次远没有1+12;张雨生词曲的《不想失去你》也没被内地歌迷太多留意,他离世后,反而成了纪念他的歌曲之一。某全国发行的音乐杂志用了非常大的篇幅介绍这张专辑,对张雨生评价很客观,大意是“张雨生用两个资本与音乐谈恋爱:一个是他源源不断的创作力,一个是他在华语歌坛无人匹敌的中性嗓音”。

很长时间以来,内地媒体对于张雨生能创作的人设不太强化,毕竟他那时没有写出内地广为传唱的歌曲,张雨生的内地歌迷,喜欢他更多的还是嗓音、形象,会创作是锦上添花。

那时的内地歌迷对创作歌手印象比较深的,是包办全部词曲的郑智化,是多次创作标题主打歌的童安格,甚至是处在上升期、产量很高的张宇、巫启贤与邰正宵。

与张雨生类似的周华健,尽管写过不少作品,比如《亲亲我的宝贝》《明天我要嫁给你》,但内地歌迷对他的印象,还是演唱成就高过创作成就。

那期杂志也把张雨生与周华健进行了比较,说两人同样属于国语非常标准的歌手类型,但是年以后,周华健在《风雨无阻》《弦途有你》等专辑,不断尝试新曲风,编曲与演奏有了洪敬尧(后来周杰伦御用编曲人之一)、李庭匡等大神的全力加盟,与90年代初期风格变化很大。“周华健从原来阳光游弋变得技巧卖弄,而张雨生的国语演唱则日渐醇正”(大意)。

看来这位编辑也没有第一时间听到《卡拉OK·台北·我》,在逻辑上从《大海》《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到《还是朋友》等商业专辑,来解读与脑补雨生的音乐轨迹,忽略了他的创作才华。

而事实上年未引进内地的《卡拉OK·台北·我》实验性极强,远远走在了时代之前,现在听也毫不过时,主打歌《我期待》已经成了神曲。我对张雨生的每一次尝试,都充满期待;而他每一次新带来的创作专辑,都会超出我的预期。

张雨生在90年代一直被误读

年,纸媒仅仅介绍过张雨生创作的《自由歌》与《爱从不轻易的来》:“风格依然是张雨生式的”,当时也感觉到很费解,“张雨生式”是啥风格?《我的未来不是梦》的励志?《大海》的深情?《带我去月球》的摇滚?这两首歌明明都不是。直到张雨生离开飞碟唱片,在内地,他还在被误读中。

另外,张雨生的超高音当时也没有被内地媒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diea.com/fdyy/57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