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脸上长白癜风 http://pf.39.net/xwdt/150707/4651547.html
节气
清
QingMing
明
四月四日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清明》·魏野
一、前期准备同学们在qq群线上进行班会分享报名,自主练习做足准备!
二、班会纪实
NO.1
主持人开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名诗一样,每年的清明都是伴着蒙蒙细雨而至,它给人的感觉是忧愁的。今天乐学堂老师和同学们,带着浓浓的敬意,缅怀共和国的英烈!
今天让我们跟随同学的分享,一起去了解清明的相关习俗和故事。下面我宣布乐学堂主题班会主题班会:“致敬?缅怀?前行”——我眼中的清明节现在开始。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下面有请同学给我们进行分享。
NO.2
清明习俗
周炜倩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
(向上滑动查看)
在持续数日的绵绵细雨中,清明悄无声息地降临了。同学们,你们知道清明节的习俗有什么呢?下面听我介绍一下吧。
我第一个介绍的习俗是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下面我的介绍会不一样,先请同学猜个谜语,“此地经过春未老”,猜猜下个习俗是什么?对是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谜语又来了,春日儿童仰面时,清明装点最适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风儿怨别离。大家猜猜这个谜语是什么习俗呢?是放风筝。每逢清明,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清明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那么多不寻常的活动,每项活动意义深远。但清明节日并不止习俗这一点点内容,请同学们洗耳恭听后面同学的介绍。相信你会有更多的认识。感谢大家聆听我的介绍,谢谢大家。
诗词分享
邱茈荃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
(向上滑动查看)
写清明节的古诗很多,而杜牧写的这一首诗无疑是最出名、最朗朗上口的。
第一句: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细雨纷飞的意境,写出了春雨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第二句:诗人用“欲断魂”来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第三句:诗人可能想借酒浇愁,问“酒家何处有”?第四句的回应令人回味,给人无限的想象。有“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的美妙。
整首小诗,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宋代诗人黄庭坚也写了一首《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出句点题:“佳节清明”,似无新意;继而写景,“桃李”春风“野田荒冢”,意象格调迥异,再对举喜“笑”和悲“愁”,意境顿出。颔联描写清明时节生物的活跃情景。“雷惊天地龙蛇蛰”,写的是动物的活动。春雷震响,天地惊动,动物于冬眠中被惊醒。
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句:“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不管是贤者还是平庸之辈,千年之后又有谁知道呢?最后留在世间的只不过是满目乱蓬的野草而已。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激愤。
总之,许多的诗人、词人写过关于清明的诗词。他们有些借诗缅怀先人,有些写景抒情,有些借诗明志,都值得大家读一读。
烈士故事
陈羽琪
魂断最是春来日,
一齐弹泪过清明。
(向上滑动查看)
在祭奠先人,寄托哀思之时,有些人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就是为民族独立解放、为国家繁荣富强作出奉献和牺牲的英雄先烈。
邓玉芬,年出生于北京市密云县水泉峪村,后嫁到密云县张家坟村,一生务农。她和丈夫任宗武共生育了7个儿子。年4月,八路军10团进入丰(宁)滦(平)密(云)建立抗日根据地。邓玉芬和丈夫商量后,决定送老大、老二、老三参加丰滦密抗日游击队。三个儿子奋战在前线,邓玉芬就在家里缝军鞋,一并照顾八路军伤员。
年,抗战进入艰难的相持阶段。邓玉芬全家躲进了深山,老四和老五则参加了抗日民兵队伍与鬼子周旋。然而,噩运在第二年接二连三地降临——丈夫任宗武和四儿、五儿在“无人区”耕种时,遭鬼子偷袭而不幸遇害;同年秋,在八路军主力部队的大儿子牺牲疆场,不久二儿子也因伤重无医药,死在了邓玉芬的怀里。然而英雄妈妈的苦难并未在一年后消弭,小儿子在饥饿和病痛中死在邓妈妈的怀里。
这位普普通通的中国农村妇女,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无私奉献了六位亲人的生命,她的故事在密云、丰宁和滦平地区广为流传。年2月5日,度过了曲折坎坷一生的邓玉芬在家中安详地去世,享年79岁。(资料参考光明日报)
清明节节气
王嘉南
春分后十五日,
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淮南子天文训》
(向上滑动查看)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清明节节气的知识。清明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有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感谢大家聆听我的分享!
家乡清明习俗
彭子涵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历书》
(向上滑动查看)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那么,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呢?
首先: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主要是扫墓祭祖,这也是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具体表现。按习俗,人们准备好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将食物供祭在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新土,折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并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最好还要放上几挂鞭炮,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代表了这家祖孙后代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啊!
其次:踏青。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清明节在每年的4月4日到6日,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节。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水增加,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光。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一谚语。也是植树的好时节哦!
清明时节一家人外出还可以做什么活动呢?踢皮球、踢毽子、荡秋千、放风筝、骑单车都很好啊!古时候还有射柳呢!
顺便还讲讲清明节最常吃的一种食物:用艾叶、或艾草汁做的糍粑和馒头。据说可以清热解毒除百病哦!
总之,清明节是我们重大传统节日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天。年5月20日,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诗词分享
李心悦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碟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向上滑动查看)
相信大家都读过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那今天我给大家分享其他清明节的诗词,来感受清明节吧!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碟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这首古诗说的是:京都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人们的心里自然就起了忧愁思念。人们乘坐马车,穿过绿意萌生的柳林,来到万物复苏的郊外,看见花草齐生,莺飞蝶戏的美景。而诗人自己却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忆往事,以茶代酒,聊以慰藉。
这首诗寓情于景、情境交融,抒写了融融春光里,诗人却是郁闷与愁苦的内心世界。
家乡清明习俗
王承翰
念祖先功德争当有为少年
(向上滑动查看)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清明节的家乡习俗。我妈妈的家乡在湛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河南王姓迁到福建,然后再迁到广东湛江。
我们清明节的习俗是扫墓、祭祖、讲先祖故事,分享。清明节来临的时候,先给先祖清扫坟墓,种小树苗,然后摆供品,点香、点蜡烛。祭拜的时候外婆会给妈妈讲那些有名的先祖故事,比如说哪个哪个先祖比较有名,于是小孩子们就会虔诚祭拜,以求荫护,自己也变得聪明。
再比如说哪个哪个先祖是老革命,要学习他的革命情怀,爱国情怀,做一个有抱负的人。祭拜完毕就分享食物。这个时候是最开心的时候了。可以吃到很多平时吃不到的食物。我的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诗词分享
周靖童
孟浩然:生于唐朝,年轻时立志为朝廷效力,但却屡遭挫折。失败后,他修道归隐,曾隐居在鹿门山。他的诗大部分是五言短篇,主要描写山水田园风光和隐居旅行的心情。他的作品非常优美,后人把孟浩然与另一位田园诗人王维并称“王孟”。
(向上滑动查看)
大家好,我是四年1班周靖童,很高兴今天能为大家分享清明节诗词。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诗词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清明即事”。
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诗吧!“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重点就是这个“重”字和“愁”字,这两个字一开始就给大家说明了整首诗的意思。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许清明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但是漂泊在外的作者此刻的心中却充满了哀愁。一开篇,全诗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绪中,奠定了抒情状物的基调。
清明节,唐代的人们有春游祭祖、踏青戴柳的风俗,往往倾城而出。“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就惟妙惟肖地就描写出了这种境界。作者采用动静结合,声色倶出的特写手法,就好像一个配着声音的特写镜头,生动自然。你看,远处传来了吱吱嘎嘎的行车声,这声音有些吵杂,看来不是一辆车,那它们到底要去哪儿呢?“柳色东城翠”,哦,原来是到东城去折柳踏青。一个"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烟,濛濛新绿的初春图景。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喜”,接着,诗人又把想象的目光转向了绿草青青的郊外。坐在马车上,顺着青色的小路来到绿意萌生的柳林,来到万勿复苏的郊外。白的杏花、粉的桃花轻盈地飘落,而毛绒绒、绿酥稣的小草却齐刷刷地探出了头,给这世界点缀一片新绿。群莺自由自在地翱翔,美丽的蝴蝶成双成对地嬉戏,一切生命都在尽享大自然的温柔和丽,真是多么畅快、舒心啊!
然而诗人并未“渐入佳境”,笔锋一转,把目光收回身旁。“堂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一动一静,两个镜头,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独坐旷室,他在想什么呢?继而端起茶杯,默默一饮而尽,叹口气又呆呆坐出神。这里的孤寂、愁思,这里的凄冷、沉默,同欣欣向荣的大自然、欢愉的郊游人群形成了一种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追忆什么,是童年无拘无束的天真自由,少年隐居的苦读生活,还是孤独寂寞的漂泊岁月?他到底在为什么发愁呢?
融融春光下诗人抒写了无尽的感慨。诗人想入仕途却又忐忑不安;欲走进无拘无束的大自然,却又于心不甘。这首诗将种种矛盾的情绪扭结在一起,寓情于景,寓情于境,自然而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
大家喜欢孟浩然的这首作品吗?我的分享完毕,谢谢大家!大家喜欢孟浩然的这首作品吗?我的分享完毕,谢谢大家!
作品分享
朱恺淳
画笔下的清明节
(向上滑动查看)
大家好,我是四年一班的朱恺淳,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我画的清明节。
在清明这天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去扫墓、祭祖。而踏青、登山都是清明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儿童呢?其实儿童在清明节的时候,玩秋千,是儿童十分爱干的事。
英雄事迹分享
夏志斌
抗疫英雄李文亮
(向上滑动查看)
这次新型冠状病毒如同猛兽般向我们人类扑了过来。在危难关头,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李文亮医生就是其中一位。
李文亮医生早在年12月30日就发布信息确定冠状病毒,并强调大家注意防范,是疫情防范的第一个吹哨人。然而,他好心告诫他人注意防范病毒,却被不明事理的人误解、警示和训诫。
在明知病毒感染风险的情况下,李文亮医生提醒他人注意防范的时候,自己并没有躲起来,依旧奋斗在抗疫第一线;在遭受不明训诫与警示情况下,李文亮医生没有怨声载道、自暴自弃,他依旧奋斗在抗疫第一线;在遭受病毒感染后,李文亮医生依然没有退缩,多次表示“不想当逃兵,身体恢复了还是要上一线”。他用生命守护生命,以大爱诠释医者仁心。
李文亮医生虽然救治无效牺牲了,但是,他的大公无畏、无私奉献、保家卫国的崇高精神将永垂不朽!他和所有的逆行者都是新时代保家卫国的伟大战士,是我们的骄傲和榜样。
三、网上祭英烈活动
英雄先烈永远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最闪亮的坐标!4月4日,乐学堂的娃儿们一起参加了网上祭英烈活动,通过网络向曾付出生命守护我们的英雄致敬!
通过对清明习俗、相关诗词的了解,以及庄重严肃的网上祭英烈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感慨万分。
滑动图片